打造高质量高标准“菜篮子”_技术文案_188体育平台最新_线上注册官网
您好,欢迎光临188体育平台线上官网!
188体育平台线上官网

  我国蔬菜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多年来位列世界第一,“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品种丰富、质量逐步的提升。如何更好促进蔬菜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让居民拎稳“菜篮子”,菜农鼓起“钱袋子”?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我国蔬菜主产区在生产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绿色化等方面做了哪些实践探索?

  严斌剑(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我国蔬菜有6大优势区,即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优势区、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区、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长江流域冬春蔬菜优势区、云贵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优势区,是典型的大生产大流通格局,产区和销区相对分离,供应量上几个蔬菜大省占比较高。例如,山东、江苏、河北、辽宁等为设施蔬菜主产省,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是“南菜北运”主产省。蔬菜种植品类广泛,大白菜、甘蓝、辣椒、番茄、黄瓜是最常见的大宗类蔬菜。江苏省的芹菜种植培养面积和产量居前,湖北省是莲藕的主要产区。

  我国蔬菜供给保障能力逐步的提升,2023年全国蔬菜面积达3.4亿亩,产量8.3亿吨。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对蔬菜品质的需求逐步的提升,各主产区通过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绿色化实践推动蔬菜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满足那群消费的人持续不断的增加、日益多元的需求。

  一是以标准化实践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健全产业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重点围绕蔬菜种植、采收储藏、加工包装等环节,对蔬菜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进一步确保蔬菜的安全和质量。2018年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成立,总结蔬菜全产业链成熟的标准化发展模式并推广到全国,整体提升蔬菜产业水平。各主产区积极地推进标准化实践。山西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2023年编制各类技术方案25项,制定规范全省蔬菜生产标准。安徽省和县从源头控、过程管、产品查等方面推进蔬菜产业的标准化管理,良种推广使用率达100%,有效提升了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和生产水平。

  二是以规模化发展增加蔬菜产业经济效益。规模化种植能克服小规模单户生产在融资、引进先进的技术等方面的困难,通过整合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资源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生产效益。青海省贵德县新街乡发展夏菜种植,通过探索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土地流转模式等,种植红笋、蒜苗等特色作物,目前已建成露天蔬菜产业基地,实现蒜苗、红笋、贡菜等特色蔬菜规模化种植,播种面积1.89万亩,2023年新街乡菜地务工人员800余人,人均收入1.1万余元。河北省隆化县引导农民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规模化种植豆角、西葫芦、西红柿等蔬菜,促进农民增收,该县蔬菜种植培养面积约26万亩。

  三是以设施化提升蔬菜产业现代化水平。《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全国现代设施农业规模逐步扩大,设施蔬菜产量占蔬菜总产量比重提高到40%。山东省寿光市设施蔬菜种植实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蔬菜大棚已升级迭代到智能物联网“云棚”,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包括自动温控、智能雾化、臭氧消杀、水肥一体机等,物联网应用率超过80%,劳动生产效率提高1倍以上;并依托互联网、云计算、5G等技术,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全链条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四是以绿色化实践推动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化蔬菜生产让蔬菜种植过程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生产出安全、质优、健康的绿色蔬菜,更好满足那群消费的人需求的同时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蔬菜产业不断推进绿色发展,各主产区加快构建以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为核心的绿色生产方式,强化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技术指导,全方面提升蔬菜绿色生产技术水平,有力促进了蔬菜稳定、均衡、安全供应和农民持续增收。2023年,我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超50%。青海省加大蔬菜基地建设,持续开展农药化肥“两减”项目,着力培育绿色有机蔬菜聚集区,打造“供港澳”和“北菜南运”等蔬菜输出基地。安徽省淮南市广泛推广蔬菜绿色防控技术,蔬菜绿色技术推广普及率超60%,羊肚菌人工栽培绿色轻简技术普及率超80%。云南省陆良县在蔬菜核心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20%以上,并稳步实行农产品质量追溯等制度。

  张凤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育种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白准确地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在政策支持下,依托规模巨大的蔬菜种子市场,我国蔬菜育种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和市场体系。

  一是主要蔬菜品种培育成效显著,自主品种在生产中占主要地位。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比较完整和独立的蔬菜育种体系,主要产区主要蔬菜的良种覆盖率在90%以上。农业农村部公告登记蔬菜作物品种中超97%为自主选育品种。进口的蔬菜种子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主要蔬菜的高端品种;一类是栽培面积比较小,但近些年出口与加工等需求量开始上涨的品种;一类是国外种子生产有优势、价格低的品种。

  二是蔬菜基因组学研究迅猛发展,基因编辑技术探讨研究紧跟国际前沿。我国主导完成多种主要蔬菜的基因组测序工作,并通过规模化重测序建立蔬菜作物变异组数据库。基因编辑是蔬菜作物的研究热点,番茄、大白菜、甘蓝、西瓜等多种作物的基因编辑实现技术落地。基因编辑技术连续突破,为蔬菜作物品种创新提供新的机遇。建立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是目前蔬菜育种的核心技术,在很多共性关键技术上实现了集成创新,自动化、高通量、低成本的标记检测的新方法已开始在蔬菜育种上应用。

  三是种业企业发力蔬菜品种研发,制种基地布局初步形成。我国就种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发展,民营蔬菜种业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由于蔬菜作物众多,蔬菜种业企业难以在很多蔬菜作物上全面投入,一般都是聚焦1种至3种蔬菜作物加大人力和资产金额的投入。科研单位依然是蔬菜种业创新的主力军,多家科研单位成立蔬菜新品种选育以及育种技术课题组,选育出一系列新品种,并建立起育繁推一体化育种模式,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蔬菜制种基地承载着保障良种供应的重任,也是连接蔬菜种业创新与种植生产的重要桥梁。2017年以来,有关部门认定了20多个蔬菜类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该基地的认定标志着优势蔬菜制种基地布局的初步形成。我国蔬菜制种优势区分别是以甘肃、新疆、宁夏为核心的西北蔬菜制种优势区,以河南济源为核心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优势区,及以山东为代表的蔬菜种苗生产优势区。

  蔬菜种业的科学技术进步和优良品种的创新支撑了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消费者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不像过去冬春季只能吃白菜、萝卜、土豆,这得益于设施栽培的发展普及以及抗病抗逆、适合不同季节和地区栽培的蔬菜品种的创新。现在,日常吃的蔬菜种类更多,超过160种,每种蔬菜的产品类型也慢慢变得丰富,品种的多样化极大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随着消费者从追求“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好吃的高品质蔬菜品种不断涌现,具有高营养价值的蔬菜品种创新也更受重视。

  但从整体发展形态趋势看,我国蔬菜育种还存在不足。在蔬菜种质资源贮备方面,起源于国外的蔬菜品种资源的遗传基础狭窄。由于我国蔬菜育种起步较晚,原始创新较少,抗病抗逆性状的研究基础不足,蔬菜种质资源利用效率也有待提升。基因挖掘、品种研发、种子生产、产业化应用等全链条组织体系需推进和完善。蔬菜种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较少,产学研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相较国外种子公司,国内企业在蔬菜种子的加工、处理技术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我国大部分蔬菜作物的种源自主可控,种子基本自给,品种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与世界领先水平差距较小,未来需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的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效能,增强企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在继续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加快走向国际市场。而对于进口种子依赖度较高的蔬菜作物或类型,因为育种起步晚,需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大力引进种质资源,全面推动产学研结合,夯实育种基础研究,升级育种技术方法,努力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

  翟雪玲(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市场与贸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畅通蔬菜流通对提高流通效率、稳定市场供给具备极其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国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聚焦蔬菜产业营销模式和流通方式创新,全方面提升了蔬菜市场流通效率。

  政策环境日益优化。“十四五”时期以来,国家出台了关于流通节点城市、法治化营商环境、线上线下流通、平台经济、实体零售创新等有关政策文件。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加强蔬菜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出台蔬菜流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工程,扶持蔬菜流通发展的政策环境一直在优化,社会资本积极进入农产品仓储、物流、营销等各环节。在支持政策上,合乎条件的蔬菜批发商业市场可享受多项财政补贴,也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享受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税等减免。

  市场流通体系更完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蔬菜消费日益集中,远距离、跨区域特点越来越明显。为适应蔬菜生产模式和蔬菜消费格局,我国逐步构建了蔬菜产地批发商业市场、销地批发商业市场、区域批发市场、田头市场及零售市场等多级多类市场,助力“南菜北运”“北菜南运”“西菜东运”等大规模蔬菜流通。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冷凉蔬菜的代表性品种之一,宁夏菜心畅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种植培养面积超27万亩,销售额36亿元以上。各地还衍生出大规模、专业化的蔬菜产地流通商和销地流通商或者商贸公司,这些专业化的流通组织把蔬菜生产者和消费的人连接起来,推动流通效率提高。

  流通业态和流通方式不停地改进革新。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蔬菜流通主体创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流通业态更加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日益加深,形成了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合作社为主导的产销一体化和以零售超市为主导的农超对接、农批对接以及以B2C模式为代表的蔬菜电子商务等多种蔬菜流通方式。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商业市场、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等积极拓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直销配送、直播带货、供应链服务等新兴流通业态。为稳定蔬菜来源,部分蔬菜批发商业市场通过“市场+经营户+基地”“市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基地”等形式发展蔬菜生产基地,依据市场需求促进蔬菜产地构建标准引领、技术规范、品种优良的生产体系,推动蔬菜产业升级。有些蔬菜批发商业市场还与产区签订购销订单,开展大宗蔬菜集采业务。

  新技术应用更广泛。一是蔬菜流通基础设施逐渐完备,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以国家级和区域级的流通节点城市为物流枢纽的流通网络基本形成。通过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引导主产区与大中城市逐步加强供需对接。2020年发布的《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实施建议》就支持建设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作出安排,从源头加快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围绕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开展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提升仓储保鲜冷链信息化与品牌化水平,推动蔬菜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水准不断提高。冷链物流等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蔬菜流通效率,降低了蔬菜流通损耗率。二是农产品流通和管理上的水准得到较大提升。互联网普及、信息化建设使得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大数据、物联网等的应用加速农产品流通向智慧化、智能化转型发展,供应链管理能力得到一定效果提升。山东省金乡县以数字技术赋能大蒜产业,通过建设直播带货基地、电商创业孵化中心等,形成“特色产业+区域品牌+农村电商”的大蒜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2023年大蒜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63.8%。

  我国蔬菜流通效率不断的提高,但也面临蔬菜流通环节较多、交易成本偏高,蔬菜市场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等问题。建议在全国重要流通节点和优势蔬菜生产区域,推进蔬菜批发商业市场或物流中心建设。加大蔬菜加工配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废弃物处理设施等建设。着力推进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改造和升级,提高产地预冷、低温加工、冷链仓储配送能力。培育多元经营主体,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加大对蔬菜流通经纪人及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的培养力度,促进产销衔接。鼓励流通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快农产品流通交易方式升级。

  “菜篮子”关系百姓日常生活。保证蔬菜价格稳定直接影响民生幸福,各地在这方面作出哪些探索?

  孔繁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小小“菜篮子”,装着大民生,蔬菜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和居民生活水平。我国格外的重视蔬菜保供稳价工作,不断推进实施“菜篮子”工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全面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2023年农业农村部等部门修订《“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细则》。各地积极探索实践,发展蔬菜产业,把蔬菜种植、加工和销售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兴旺的重要手段,蔬菜生产稳步发展、流通有序顺畅、质量水平提升,有效保障了蔬菜市场供给和价格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例如,河北省实施千亿级蔬菜产业工程,建设环京津设施蔬菜产业集群。

  目前,我国蔬菜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供应相对宽松、丰年略有盈余,价格稳中趋升,季节波动明显。从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全国平均批发价来看,2023年为5.08元/公斤,比上年上涨约3.4%。为稳定蔬菜价格,各地采取多种举措。

  探索建立蔬菜价格保险制度。蔬菜产业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价格保险是保障蔬菜价格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2022年上海市制定绿叶菜成本价格指数保险实施方案,保险标的为青菜、杭白菜、鸡毛菜等地产主要绿叶菜品种,今年计划保险面积为16.7万亩次,促进全市绿叶菜均衡生产和供应。山东省青岛市探索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变,开展蔬菜目标价格保险试点。青海省西宁市自2015年开展蔬菜价格指数保险,理赔金额约5400万元,今年保险标的涵盖地产主要绿叶菜品种。

  完善市场信息监测有效推动蔬菜产销匹配。及时准确发布蔬菜供求信息,能够有效指导生产、引导市场和服务决策。农业农村部推进成立蔬菜市场分析预警团队,设立蔬菜全产业链首席分析师、会商分析师和信息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会商,发布供需分析报告,以引导市场预期,促进产销衔接;发布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反映蔬菜等农产品批发环节价格整体水平及其变化。四川省彭州市作为“南菜北运”的重要生产基地和物流枢纽,编制发布“中国·濛阳蔬菜价格指数”,反映市场供求动态变化,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根据蔬菜市场供需情况,适时举办蔬菜产销对接活动,以有效化解蔬菜区域性、阶段性和结构性相对过剩。

  通过品牌化发展稳价助销。各蔬菜产区大力推动蔬菜产业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提升品牌价值,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为有效提升蔬菜品牌效应,山东省寿光市积极地推进“寿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通过标准化管理,不断挖掘品牌价值,以品牌效应拉动效益提升,品牌精品蔬菜不仅价格坚挺且供不应求,有多家合作社被评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直供基地,“寿光蔬菜”品牌成为农民“摇钱树”。湖南省永州市持续擦亮“湘江源”湘南片区蔬菜公用品牌,培育的蔬菜出口企业中超过20家获“湘江源”授牌,永州蔬菜产品成功销往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通过推行蔬菜标准化种植,蔬菜亩均产值由2019年的4767元提升到2023年的6774元。

  在多措并举稳定蔬菜价格的同时,也要理性认识蔬菜价格波动。蔬菜价格涨涨跌跌是常态。蔬菜生产易受季节因素和极端天气影响,短暂的供应变化会造成价格波动。蔬菜生长周期短,影响传导的速度快,影响消除后产能恢复也快,短期冲击性季节性影响消退后,价格会逐步趋稳。需逐步加强产需对接,推动产区实现均衡供应、差异化供应,保障物流畅通,使得蔬菜价格波动处于合理区间。

  在我国,消费者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吃上种类更丰富的蔬菜。保障蔬菜市场相对平稳运行,不仅要在供给端发力,也要在消费端引领,提倡蔬菜品牌消费、品质消费、绿色消费和安全消费,倡导餐餐有蔬菜,推动蔬菜消费向多元化、便利化方向发展。